执笔青绿“环境美” 和谐共生“好生态”

2024-12-17 15:39:02 来源:交汇点 阅读量: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

抬眼看,蓝天白云“有颜值”;漫步时,村镇河道“满目新”。十年来,江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美丽江苏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牢记“国之大者”,扛牢生态文明政治责任

【切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今秋,荇菜花盛放太湖的美景吸引许多游客前往邂逅《诗经》中的浪漫。一簇簇荇菜花竞相绽放,湖面嫩黄层叠,呈现出“一湖碧水半湖荇”的美丽画卷。

小小荇菜,被誉为“水的镜子”,体现出太湖治理成果。作为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无锡在今年3月启动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眼下,在梅梁湖区,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如同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动工厂”,进行清淤作业。

“生态清淤是治太的关键一招,‘太湖之星’是世界首创同类型工程船舶,大大提升了清淤的效率。”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磊说,整个工程预计5年完成,总的清淤方量是834万方,目前每日可稳定清淤5000立方米,并同步在船上实现淤泥压滤固化。

【扫描】 太湖治理和长江大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江苏因地制宜、因水施策,突出抓好太湖、长江治理,不断擦亮“水韵江苏”鲜明底色——坚定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太湖已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下大力气破解“重化围江”,长江累计腾退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64.1%……

十年间,江苏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接续发布三个“大气十条”,从2014年的《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18年的《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再到今年的《江苏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我省不同时期空气质量改善指路领航。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贯彻水污染防治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围绕黑臭水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等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截至2023年,全省已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515个(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河湖,在江苏大地全域铺陈。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管控和修复,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落细,对污染土壤坚决做到先治理后利用。2022年,江苏率先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一个个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在江苏大地上“点石成金”,越来越多的固体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斗转星移,功不唐捐。这十年,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江苏“黄泥天”消失了,“灰霾天”明显变少,“水晶蓝”越来越多,实现了生态环境从透支到明显好转、全面向好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走出低碳转型多赢之路

【切片】 在长江常州段,常泰长江大桥正加速建设,江畔芦苇摇曳,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全省沿江城市中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如今,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腾退,累计连片复绿超3000亩。

传统产业并不是简单退出。今年6月,常州诚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该公司由沿江关停腾退企业转型升级而来。“新厂在安全和环保上的投入接近2亿元,大幅减少污水、废气排放。”该公司总经理许铭认为,这些投入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新项目更新关键装备,提升了产线智能化程度,生产工艺上采用循环水余热回用、RTO余热锅炉生产蒸汽等节能措施,单吨蒸汽消耗从原先0.24吨下降到0.15吨,仅此一项预计全年约可产生增效620万元。

【扫描】 在江苏这个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的省份,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

我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10月底,江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8539万千瓦、占总装机量的42.2%,历史性超过煤电。能源结构优化为江苏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年来,江苏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和1.5%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6.5%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改造前分别下降61%、73%和82%,并融合数字技术于钢铁生产全链条,开发智慧环保平台,管控全厂环保设施运行和污染物排放。

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省级智能制造车间……位于镇江市京口区的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滚动实施各类生产技改超50项,总投资超1亿元,可新增效益约5000万元。

目前,全省钢铁企业1亿余吨产能全部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9家、绿色工业园区3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6家。

建筑运行、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也在大力实施降碳减污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13.2亿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9.5亿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全省新增或更新的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81%,船舶岸基供电设施泊位覆盖率98.3%,港口领域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消费占比72.22%。

绿色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10月,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在常州工厂下线。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销量74.2万辆、同比增加36.6%,销售额1300亿元、同比增加37.7%。

建设美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切片】 “单次83只卷羽鹈鹕,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生态摄影师李东明最近在东台条子泥湿地又看到了卷羽鹈鹕标志性的大嘴。卷羽鹈鹕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今年初全国范围内的越冬同步调查共记录到161只。“卷羽鹈鹕还会南迁,往年监测到有10多只在条子泥越冬。”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说。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东台条子泥湿地是核心区域之一。申遗成功后,当地推动湿地保护的信心更加坚定。治理互花米草、清理海漂垃圾、水系沟通、微地形改造、盐蒿地生境再造……东台沿海累计修复湿地约6万亩,为迁徙候鸟提供了更多栖息地。“在今年11月到12月开展的3次监测中,记录到超过1.6万只白骨顶、1万只绿头鸭、8000只环颈鸻……”贾亦飞如数家珍,往年冬季监测到约有3万—5万只候鸟在条子泥湿地越冬,其中雁鸭类、普通鸬鹚和白骨顶等水鸟数量峰值超过5万只。

【扫描】 长江镇江段,3头江豚跃出水面嬉戏;洪泽湖湿地,数千只花脸鸭在空中飞舞;黄海滩涂,丹顶鹤悠闲觅食……冬日的江苏大地生机盎然。

地处江淮下游,跨江滨海,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为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018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率先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划定8大类407块8474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江苏又划定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相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将22.49%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6月5日,《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我省先后制定修订近20部地方性法规,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等诸多领域。

为生态“留白”的同时,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近年来完成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1.71万亩,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矿山国家示范工程生态修复超2万亩,先后实施连云港、盐城、南通、启东等4个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完成退养还湿3.5万亩、湿地修复2.4万亩。全省林木覆盖率稳步提升至2023年的24.09%,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4年底的42.1%提升至2023年底的65.1%。

珍稀物种频频现身,既得益于生存空间的不断优化,也与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有关。2017年开始,江苏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省已有84个县(市、区)完成本底调查工作。我省还持续推动20个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