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发布 寻求报道 投稿中心
首页 资讯 市县 人物 创业 婚嫁 商贸 财经 科教 公益 文旅 青联 评论 智库 数码 美食 健康
网站首页 >> 青年快报 >> 详情阅读
 
 
东南大学纳韵风行实践团前往云南丽江调研纳西族文化
江苏青年网 / 江苏青年网 / 2024-09-14 08:58 / 阅读12631 次

为响应“民族团结铸同心,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号召,东南大学纳韵风行实践团于7月21日至24日前往云南省丽江市开展了调研纳西族文化的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先后参观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丽江非遗馆、白沙锦绣艺术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拜访了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传承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老师,并与各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在为期四天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见证了丽江各族人民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体验到了纳西族文化的无限魅力,感悟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长征伟途,民族团结

为倾听革命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团队来到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共赴一场“红色”之约。大量实物和照片让我们真实地触摸到那段充满艰辛却也满怀希望的岁月。参观结束后,团队采访了纪念馆内的工作人员,对这段峥嵘岁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红军过丽江的过程中,各族百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心向党,书写了民族团结的伟大篇章。而馆内的工作人员也来自瑶族、白族、 纳西族等不同民族,他们讲解馆内藏品、维持馆内秩序,为的就是让丽江各族儿女世世代代牢记革命精神。希望大家能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文化根脉,民族智慧

之后,实践团参观了丽江非遗馆,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纳西族的优秀文化内容。其中,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以民间宗教东巴教为主要载体,包括民族传统信仰,东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礼仪,用纳西象形文写书写的东巴古籍文献,以及东巴祭司所掌握的造纸、绘画、工艺制作、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在非遗馆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领会到了纳西传统文化的优秀与丰富多彩,也了解到非遗馆弘扬文化推动发展的观念。我们青年学子更应该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差异,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力民族文化事业有序发展和长足进步。

图为丽江非遗馆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东巴画。

杨璇 供图

一针一线,纳西情深

实践团的成员来到白沙锦绣艺术院参观学习。在白沙锦绣艺术院创始人陈智老师的详细介绍下,小分队成员了解到了魅力四射的纳西刺绣。以陈老师为代表的一系列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将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纳西族妇女服饰上的蝴蝶等与传统刺绣融合制作成为文创,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积极了解纳西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将刺绣技艺传授给乡村里一些姐姐、孃孃(云南方言,意为阿姨),不仅传承了民族手工艺,而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除此之外,陈老师还向我们介绍,艺术院打算绣制一幅六十八米的纳西刺绣作品,团队中一位老师已经绣了九年之久,再需三年即可完工。届时老师的团队将做一个全球巡回展,向世界宣扬纳西文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纳西刺绣。

图为锦绣艺术院陈智老师介绍纳西刺绣。

杨浩天 供图

日月流转,文字有声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被人们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作为象形文字,其字形与所对应事物高度关联,例如东巴文中的“人”字即是我们如今十分熟悉的“火柴人”形象。这样的特点让东巴文的学习门槛变低,即使是从未了解过东巴文的人,也能够通过观察字形而猜测出其大体意思。同样的,象形的特点让东巴文字的书写类似于绘画,也使得东巴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绘画,时尚,文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实践团的同学们来到了古城中的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参观。在体验馆和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了东巴文字的书写,并由和老师教授了成员们感兴趣的东巴文在纳西话中的具体读法。同时,团队成员们还亲身体验了数字化的东巴文猜谜游戏,感受到了以和闰元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批文化传承者们为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纳西文化,讲好纳西故事所做出的努力。最后,和老师也表示,虽然他们已经在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发布了很多有关东巴文的宣传视频,也为东巴文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东巴文整体的传承难度依然较大,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东巴文化,热爱东巴文化,为东巴文化的传承献出一份力量。

图为和老师讲解东巴文字的具体写法。

杨浩天 供图

千锤百炼,雪山铜匠

在白沙这座小镇里,实践团成员拜访了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传承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老师。拜访时,和老师正在手工打造一个铜香炉。据和老师所说,这样一个小小的铜香炉,一锤一锤,需要耗费五天时间。除此之外,和生产线相比,手工铜制品上的掐丝工艺是直接将丝嵌到铜的表面,然后在高温的环境下不断敲击使其融为一体,所以一天顶多才能敲五六个字。传统制铜过程的繁复与耗时之久可见一斑。可和老师却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三十多年,只为传承纳西族的传统制铜手工艺。以和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批传承人是民族手工艺领域默默奋斗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以初心致敬匠心,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

图为和善均老师展示手工铜器的打造过程。

杨浩天 供图

在这场探索纳西文化的旅程中,实践团成员为纳西人民的智慧所震撼,为其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所感动,为红军长征时与当地居民的鱼水之情而动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从来不缺少好的故事和文化,如何将故事讲好,将文化传承,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关键。作为东南大学学子,团队成员希望能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的方式讲好民族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纳西族,为民族大团结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 杨璇)

 
 
     
 
关于我们    
简介 寻求报道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撰稿系统
更多链接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服务热线:17751195112
苏ICP备20007593号-12
版权所有 江苏青年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