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发布 寻求报道 投稿中心
首页 资讯 市县 人物 创业 婚嫁 商贸 财经 科教 公益 文旅 青联 评论 智库 数码 美食 健康
网站首页 >> 资讯 >> 详情阅读
 
 
最可爱的人,守护最美的风景
江苏青年网 / 江苏青年网 / 2024-08-01 15:28 / 阅读12374 次

坚守在大漠戈壁、巡航在深山峡谷、挺立在雪域高原、守望着碧海蓝天,有繁华、有孤寂,有忠诚守护;有寒风、有冷月,更有家国天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让我们走上军人的战位、跟随军人的视角,看一看最可爱的人忠诚守护的最美风景。

巡航祖国大好河山

记者 徐睿翔 通讯员 袁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京秦淮河流光溢彩,两岸游人如织。每次驾驶直升机掠过秦淮河上空,陆航某旅上校领航员华俊清总是心旷神怡,“驾驶直升机在祖国广袤大地低空飞行时,看到和平安定的城市和幸福安康的人民,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和平的决心。”

47岁的华俊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空中领航员。1999年从飞行学院毕业后,他来到东南方向第一个组建的飞行大队——原南京军区陆航某部飞行一大队,成为一名飞行军官。入伍29年来,华俊清千百次地顺利升空、安全降落,飞过包括最新的国产通用直升机直-20在内的5种机型,多次参加重大演习训练和抢险救援任务。驾驶战鹰从空中俯瞰,丰富多样的山河地貌、祖国的地大物博,让“家国”二字在华俊清心中更加清晰厚重。

2010年6月,江西抚州连续数日暴雨,来势汹汹的洪水导致唱凯堤决口,周边十余个乡镇被淹,受灾群众十余万人。华俊清和战友迅即搭配两个机组,边启动边联络,边飞行边补充装备,从接任务到升空仅用时33分钟。

洪水肆虐下,整个村庄被淹没,有人趴在屋顶、有人抱着树干、有人挤在大堤等待救援。贴着洪水漫灌的水面飞行,机身下的灾情让华俊清和战友心情沉重。突然地面呼叫:一名被困孕妇临产,必须马上空中转运。唱凯堤是洪水中唯一可供降落的地点,“不能犹豫,迅速降落!”机组冒险着陆,搭载孕妇直飞市区医院。“下了飞机后,孕妇家属扑通跪下,流着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那一幕华俊清至今难忘。

直升机在救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因此,在岌岌可危的大堤上降落,这样的极限操作对华俊清及其战友们来说是常态。16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华俊清所在营队的8架直升机奉命进入北川以北青川一线,在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深山峡谷中沿谷底飞行。“山形蜿蜒曲折,一旦摸错山口,就可能直面悬崖峭壁。而且山区天气多变,一旦入云,很难处置。”俯瞰灾区的残垣断壁,华俊清和战友没有多余的思考,只是“向前飞”!当直升机编队转入茶坪山大峡谷Y形山口时,扑面而来的浓雾蒙住周遭的一切,看不见下面的河沟、看不见两边的峭壁,该往哪飞?长机领航员华俊清迅速给定航向“右转航向50度”。长机机长当即右转、拉杆到底,用最大上升率爬升,不料遭遇强下降气流,飞机失速下降。幸运的是,机组合力回避了山体。

“那个瞬间,想过有可能就牺牲了。”华俊清说,直升机飞行是离地三尺险、生死一瞬间,但军人的职责使命,牺牲战友的坚定意志,孝感老家父亲的叮嘱,让怀揣“飞行梦”的少年不变初心。

不知不觉中,华俊清的座机越来越先进,机身下的祖国山河也愈加壮美,城市的灯火辉煌让他们很远就能辨认出航向……华俊清感慨,29年来一次次升空赴战,就是为了守护这万家灯火的美景,“安定的生活谁也不能破坏,谁要是破坏,我们就必须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去对抗到底!”

“5592”上的传承与坚守

记者 陈珺璐 通讯员 刘大辉

7月30日,江苏最高气温逼近40℃,而3000公里以外的日喀则5592观察哨,盛夏气温最高也不超过10℃,夜间更是直接跌到零下。放眼四处皆雪山,荒无人烟不见绿。这处以海拔命名的观察哨是全军海拔最高的驻兵点,来自江苏溧阳的上等兵朱文毅,一个生于2003年的年轻小伙子已在这里驻守1年有余。

晚10点半,记者与刚结束一天任务的朱文毅连线时,江苏已夜深人静,但5592观察哨的太阳才刚落山不久。因为父亲的熏陶,去年3月,朱文毅应征入伍,主动要求到边防线上。飞机、火车、汽车……辗转奔赴新兵营,一路上的紧张与激动,朱文毅记忆犹新。

“虽然在新兵营一直做针对性训练,但真到了这里,才体会到什么叫‘举步维艰’。”越野车爬过“5000+”时,朱文毅感觉双脚似有千斤重,周边氧气一点点远离,“感觉像有人掐住你的脖子,费劲吸气也吸不上来。”到达哨所后,他缓了整整两天才习惯。

夜间站岗,雪域高原上7级大风透过窗户缝隙发出尖锐的哨声。从岗亭里向外望去,白日里壮阔的雪山变成一个个黑洞洞的影子。巡逻路上更是危险重重,尽管有些巡逻点可以乘山地车抵达,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战士们手脚并用一点点攀爬上去。由于温度低、路途险陡,爬半小时体力就会基本耗尽。“越到后面越觉得血都涌到脑袋里,只能听见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息和声如擂鼓的心跳。”朱文毅说。

尽管巡逻路已由前辈官兵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反复探测过,但湍急的暗河、锋利的冰凌、随时可能倾泻而下的滚石,仍对战士们构成巨大的考验。“第一次上山都不怎么敢往下看,冰窟窿深不见底,心砰砰打鼓。”看出朱文毅的紧张,带队的班长一直讲着笑话、不时给大家鼓劲。“最后不知不觉到达山顶,往下看边防线,日头底下的大山大河,那叫一个壮观!”朱文毅站在山顶那一刻,终于明白为什么“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成为哨所所有战士的誓言。“当兵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我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当最好的兵!”朱文毅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采访不到半小时突然中断。“我现在有任务了。”朱文毅匆匆消失在电话另一端。“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护。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采访中朱文毅的话不断回响。

接力守护大桥壮美风景

记者 胡兰兰 通讯员 郝旭

7月29日上午10点,盛夏的南京地面温度超过40℃。穿行三四百米的走道、再爬好几层楼梯,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某部班长高润泽带记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一处岗亭。岗亭离桥面人行横道约2米,一名全副武装的哨兵正站得笔挺,抬手握枪,全神贯注观察着桥面,桥上车水马龙、江面货轮穿梭。

23岁的高润泽是浙江宁波人,入伍前就与大桥结缘。

1970年,大桥建成通车的第2年,高润泽的外公陈钊福入伍,所在部队负责守卫南京长江大桥。服役5年,陈钊福为守护“第二故乡”立下功劳。从记事起,高润泽就经常听外公讲述大桥上下的风景和守护大桥的故事。

“当时外公和战友每天早晚都要巡桥,从桥南走到桥北,日均步行两万多米。”高润泽说,那时铁路桥的火车班次非常密集,一班哨就有五六十趟,大多是运煤列车,速度慢,风一吹,车从南边开过来哨兵左脸被熏黑,从北边来时右脸被熏黑,最后一张脸黑得深浅不一。

“要说不苦,那是假的,但想想自己守护的是新中国建设奇迹之一,彰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从外公满是怀念与自豪的讲述中,高润泽对大桥有了莫名的向往。2021年入伍3个月,他实现了心愿——“50年前外公站立的地方,50年后我也来了。”

高润泽清晰记得第一次站上桥头哨时的紧张兴奋。那一刻,回想外公描述的守桥岁月,看着远比外公守桥时繁华壮美的南京城,以及桥下更加密集的船舶、桥上经常拥堵的车流,他意识到,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大桥的安全,也是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进步的日新月异。

日复一日地守桥,一连串的数字深深印在高润泽的脑海里:每一班哨要徒步242级台阶,一次上哨用时3小时;夏天桥面最高温度接近50℃,冬天江风刺骨,穿几层毛毡裤也挡不住寒气;每天近10万辆汽车、2000多艘船舶从桥上桥下穿梭,500趟列车呼啸而过,98分贝的高噪声、20倍的尾气污染,对守桥哨兵都是考验。

站哨时,高润泽为不少游客指过路、帮助过中暑的群众,也协助处置过火灾。“我们要用行动证明,‘忠诚守大桥、奉献为人民’不是一句口号。”高润泽说。

近年来,从哨位环境改造到生活设施完善,从执勤系统升级到科技装备运用,守桥官兵的工作环境有了显著改善。通过高清探头快速锁定四周的移动物体,智能追踪可疑目标,自动预判发出警报,实现24小时守护。高润泽说,虽然大桥上的哨兵换了一批又一批,守桥的方式和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他们对大桥的忠诚守护不会变,正如桥头堡上刻下的“大桥安全重于生命”,这是守桥官兵的誓言,也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火线入党难忘汶川河山

记者 陈月飞 通讯员 徐丁 方芳

一到5月,江南初夏的燥热,常常让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三里桥社区专职民兵营长项颉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四川雅安服役时的湿热气候,以及不同于苏州的秀丽风景。

2007年12月,刚满20岁的项颉光荣入伍,被分配到原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服役。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营房午休的项颉,被猛烈的摇晃惊醒。原以为战友在恶作剧,但急促的紧急集合哨激起他严格训练养成的本能反应。迅速完成战斗着装,项颉与警卫排战友冲到操场集结时,营房屋顶的瓦片正如猛烈的冰雹一般,不停摔打在地上“啪啪”作响。房子在摇晃、人也在摇晃,“分不清是人在晃还是房子在晃,就像乘着一条小船在大海中。”

大家迅速清点人员、储备物资、搭建帐篷,随后得知,附近的汶川地区发生惊人的地震。数天后,项颉和战友接到命令赶赴灾区。一路上,破碎的山河和倒塌的房屋让大家心情无比沉痛。

在汶川县龙溪乡,地震导致山体变得异常松散,而且由于连日强降雨,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频频发生。项颉和战友们协助地方政府,将山脚下和半山腰的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在道路时断时通的北川县璇坪乡和禹里乡,他们翻山越岭徒步行军30多公里,在深山峡谷中逐村逐户拉网式搜索,帮助600多户群众把帐篷重新搭建到相对开阔的地区。

往日的山川美景,如今却成了救援的巨大障碍。一些老人身体虚弱无法行走,因为担架不够,战友就用藤椅制成轿子抬着老人转移。“当时我搀扶着一个老人,他抹着眼泪三步一回头,我知道他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寨,但受灾群众都理解政府,相信党,相信人民军队。”项颉回忆道。

转移受灾群众、抢救受伤人员、发放救灾物资、抢修房屋、搭建避难场所、搬运救灾物资器材……在灾区的日日夜夜,任务像是忙不完。也正是在那时,项颉因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到自然之力蹂躏的灾区宛如战地,火线入党仪式非常简单,却极为鼓舞士气。项颉说,入了党感觉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个时候不出力,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军人!”

在灾区奋战两个多月,项颉所在部队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坐上军用卡车归营时,项颉感觉像是被抽去了筋骨,软绵绵地坐在车上,靠着座位沉沉睡去,脑袋随着颠簸的公路左右摇晃。

多年后退役回乡,项颉在吴江街头偶遇一位老奶奶。听说她来自汶川,项颉提起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往事。老人一声感激的“谢谢”,让项颉倍感温暖,“我当时想给她敬一个军礼,因为穿着便装就没有敬,但自己曾穿着军装敬礼的身影,在脑中久久未散。”

16年来久挥不去的,还有汶川的山山水水。震后的灾区没有美景,但项颉及其战友从未忘记瓦砾上的寻找和等待,还有灾难中不断出现的生命奇迹。

“我从电视上看到,如今的汶川建设得非常漂亮,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回到那里看看,相信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项颉说。

 
 
     
 
关于我们    
简介 寻求报道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撰稿系统
更多链接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服务热线:17751195112
苏ICP备20007593号-12
版权所有 江苏青年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复制